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 (试行)

发布者:钱磊发布时间:2020-11-25浏览次数:6591

苏大文正教〔2020〕49 号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高等学校  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深入推进  我校课程思政建设,有效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现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使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总体目标

  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点,在全校所有专业中逐步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  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全校教师坚守教书育人的主业、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协同推进课程思

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学校立德树人成效进一步提高。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

  树立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重的教育理念,以专业发展为出发点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协同发展,以人才培养为根本点促进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将价值引领寓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在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建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时,积极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用好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渠道,寻找专业学科知识体系与思政知识体系的接触点,探究专业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的融合点,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方式,达到学生喜闻乐见和讲解深入浅出的效果。

  (三)坚持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相统一

  落实学校主体责任,统筹各类资源,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包括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和评价体系在内的一整套课程思政育人新体系。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类别课程的属性特点,加强分类指导,明确育人目标,强化教师培训,不断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

  四、建设要求

  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线,围绕政治认同、  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五、建设任务

  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科学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照《意见》中发布的《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建设指标(试行)》《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试行)》和《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试行)》要求,全方位推进学校、专业、课程三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建设,全面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在“十四五”期间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一)强化组织管理,落实课程思政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书记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统筹推进全校课程思政建设。校党委牵头组织,每年至少召开1 次专题会议,研究课程思政建设工作。

  (二)强化专业建设,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专业特点,贯彻 OBE 理念,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教学体系的设计要符合学科专业和课程思政教育规律,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相统一,建立课程育人目标与专业育人目标的支撑、映射关系。

  (三)强化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全面覆盖

  完善和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和课程考核各方面均要体现思政元素。各专业要对照《纲要》中的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等不同学科门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求,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

  通识教育课程:应充分发挥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核心作用。

  专业教育课程:应根据本专业课程思政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教育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梳理出所有专业教育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标。

  实践类课程:应充分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实验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实践类课程中,弘扬劳动精神、锤炼意志品质。

 (四)强化改革创新,深化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鼓励各系(室)、专业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改革创新和推 广应用,全面推进课程、教材、专业的教学改革,深化课程思政 建设研究。

  分类建设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按照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类课程分类建设一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纳入校精品课程立项建设管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不少于 1 门,专

业教育课程不少于 30 门,实践类课程不少于 5 门。

  推进建设校级课程思政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严格落实马工程教材统一使用规定,做到马工程教材使用率100%;推进建设校级课程思政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纳入校教材建设立项管理,通过5 年的建设达到《意见》相关要求。

  遴选培育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对标《意见》中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要求,遴选培育2-3 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纳入校重点建设专业立项管理。设立校级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在校级教改课题研究项目中设立课程思政专项研究课题,确保每轮立项数目不少于5 项。积极申报校级以上课程思政专项课题,总结汇编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做好实践成果的推广应用。

 (五)强化育人能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

  扎实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模范践行《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各类重要考核评价中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

  加强教师发展培训,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等活动中。有计划、分批次组织教师参加江苏省、国家举办的课程思政建设专题培训,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建设,使我校每一位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政治立场坚定,有强烈国家情怀,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注重为人师表,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真善美。

  在系(室)、专业、教学团队中建立课程思政集体备课和教研制度,共同研讨教案、课件,开展说课等教学活动,使团队成员具备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新路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培育工作,  定期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组织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展示活动,在教学成果奖等各类成果的评选表彰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人事处、实验与实习管理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动,各系(室)落实推进,以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新格局。

 (二)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专业优势,建立思政课教师与系(室)、专业、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机制,思政课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参加课程团队教研活动,在课程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建设、课程教学改革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

 (三)落实经费保障

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每年按在校生总数每生不低于40 元的标准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

 七、其它

  本实施方案自颁布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负责解释。